绵阳市安州特校在绵阳市第四届“体育复健进校园”联赛斩获佳绩
绵阳市安州特校在绵阳市第四届“体育复健进校园”联赛斩获佳绩
绵阳市安州特校在绵阳市第四届“体育复健进校园”联赛斩获佳绩
余绍容,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(zhèn)五星村(wǔxīngcūn)党支部书记、村民委员会主任。
本文为《中国审判(shěnpàn)》杂志原创稿件
文| 本刊记者(jìzhě) 常翔宇 通讯员 王燕
走进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,在青山绿树掩映之下,整齐的瓦房(wǎfáng)和崭新(zhǎnxīn)的楼房(lóufáng)错落有致,规整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(sìtōngbādá)。然而(ránér),以前的五星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养女不嫁五星村,天晴下雨路很溜。”五星村变化的背后是全国人大代表,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民委员会主任余绍容和全村百姓共同奋斗的故事。
“苦黄连”终让百姓尝到了(chángdàole)甜
1997年,24岁的余绍容嫁入(jiàrù)五星村。很快,刚毅果敢(guǒgǎn)、思路清晰的她便被村委会“相中”,成了村妇女干部。
2008年5月12日,汶川大地震(dìzhèn)发生,五星村受灾十分严重。“当时感觉外面两座(liǎngzuò)山都合在一起了(le),还形成了堰塞湖,路全断了,我们是带着老百姓翻山出去的。”余绍容回忆道。在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后,余绍容便开始思考怎样(zěnyàng)增加村民的收入。
“一个人富不算(bùsuàn)富,大家富才是富。”为了让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(de)路子,余绍容(yúshàoróng)和五星村“两委”干部经过数次讨论及调研,最终决定发挥五星村气候、温度、土壤的天然优势,凭借村民丰富的经验和种植(zhòngzhí)技术,发展传统的黄连种植产业。
“我们(wǒmen)决定大规模种植黄连后,面临着土地成本高(gāo)、产品质量差等问题。”余绍容回忆说。
面对这些问题,有些村民打起了“退堂鼓”,但余绍容始终相信(xiāngxìn)“苦黄连”是一条“甜出路”。面对土地成本问题,余绍容与村干部来到(láidào)绵阳市平武县考察,经过多轮谈判,最终以(yǐ)低于预期(yùqī)的价格租到合适的土地。此外,考虑到农户个体种植(zhòngzhí)黄连无法保障产品质量,余绍容便推动该村成立(chénglì)国富种植专业合作社,以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共同发展黄连产业。
如今,黄连种植(zhòngzhí)已成为五星村的重要产业,全村黄连种植规模已达3000余亩(yúmǔ),实现年产值上百万元,五星村也早已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变(zhuǎnbiàn)。
“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时候,我很激动但也很忐忑,怕辜负大家对(duì)我的殷切期望。”回忆起2018年首次当选为(wèi)全国人大代表的感受,余绍容说道(shuōdào)。
为了(wèile)当好全国人大代表,余绍容下了不少功夫:坚持练习普通话、虚心(xūxīn)向其他领域的(de)人大代表请教、努力思考并提出(tíchū)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……当选全国人大代表7年来,余绍容始终满怀热情、信念坚定地履行着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。
“作为村委会主任,我的(de)(de)职责是为村民服务好,带领村民把日子越过越红火。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我不能只关心村里(cūnlǐ)的发展,还要关注更多的领域,反映更多人民群众的心声。”余绍容说。
“迈开步子走村入户,敞开大门当面倾听,俯下(fǔxià)身子多(duō)看多问。”这是余绍容总结的如何了解群众需求(xūqiú)的办法。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(sāncì)会议上(shàng),余绍容同其他代表联名提交了《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建议》,内容涉及动态调整弹性政策、构建补偿机制、激活土地流转的“人口杠杆”等方面的内容。
在参加四川省代表团(dàibiǎotuán)讨论时,余绍容还提出了多项关于农村发展、民生改善的建议(jiànyì),这些建议得到了其他(qítā)人大代表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。
“作为全国(quánguó)人大代表,我必须牢记(láojì)‘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’的初心和使命,不断学习(xuéxí)和进步,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、服务群众,为城乡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发出光和热!”余绍容(yúshàoróng)的话掷地有声。
“人民法庭的(de)布局(bùjú)更加合理,设备设施更加现代化,特别是‘云上法庭’的在线调解,确实能减轻群众的诉累。”
“在一场场‘沉浸式’的(de)协助执行中,我深深感受到执行干警的不易。绵阳两级法院(以下简称‘绵阳法院’)通过一项项举措(jǔcuò),确保了当事人的胜诉权益(quányì)得以实现。”
“绵阳法院邀请代表委员参与调解工作的创新做法,让代表履职充分融入百姓之中,也达到(dádào)了从前端为(wèi)群众排忧解难的良好效果。”
近年来,余绍容多次受邀走进绵阳法院,详细了解“24小时自助法院”的运行情况,体验“云上法庭”“融享法庭”等现代司法科技(kējì)的魅力,感受现代诉讼服务和审判工作为当事人(dāngshìrén)带来的便利(biànlì)。
作为扎根基层(jīcéng)的人大代表,余绍容十分关注(guānzhù)城乡基层治理的相关问题。她(tā)多次参与纠纷调解(tiáojiě)工作,在她参与调解的一起赡养纠纷中,92岁的羌族(qiāngzú)老人与两个女儿冰释前嫌,重拾亲情。该案例被央视拍摄成专题片《母亲的心愿》。在余绍容协助执行的一起案件中,她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,被执行人现场支付了被执行款项。
“绵阳法院(fǎyuàn)借势代表委员,借力社会志愿者,借智羌族老人、乡贤,发挥他们人熟、事熟、情况熟的(de)优势,是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的好做法。”在(zài)肯定绵阳法院工作的同时,余绍容提出建议:“希望人民法院能够加强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,打造与当地民风(mínfēng)、民俗契合的特色品牌法庭,为(wèi)城乡基层治理提供(tígōng)更(gèng)多优质服务。同时,人民法院可以在法律风险预判、履行能力评估、合同签订等方面为‘乡村企业’提供更加精准、高效的司法服务,守护乡村产业(chǎnyè)发展,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”
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从黄连地里的“带头人”到人民大会堂的“建言者”,余绍容的每一次“跨界”都带着羌族人特有的坚韧(jiānrèn)与智慧。她用一腔热血在(zài)乡村振兴的画卷上,绣出一幅“产业兴、治理优、民心(mínxīn)聚”的新时代羌族村庄美景图。当羌笛在法治的山风中响起,古老村寨正以自信的姿态,迈向(màixiàng)更(gèng)辽阔的春天。
<< 滑动(huádòng)查看下一张图片 >>
《中国(zhōngguó)审判》杂志2025年第10期
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·总第(zǒngdì)368期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